为什么有的字做偏旁的时候笔顺会变得不一样? - 知乎
比如「车」和「车字旁」、「牛」和「牜」的最后两笔的笔顺就不一样。http://www.zdic.net/z/25/js/8F66.htmhttp://www.zdic.net/z/25/js/8F99.htmhttp://www.zdic.net/z/1e/js/725B.htmhttp://www.zdic.net/z/1e/js/7279.htm
因为最后一笔横变成了一提,提画可以顺势写到右边部首,流利顺畅,若是写完横再写竖显然效果不同
主要是为了写得流畅、连贯,有的部首如果不适当改变笔画写,笔画之间有的会粘起来,字就不好看了。
还有些字应该原来演变过来就是那样的,比如“车”,本来是“車”,现在的简体字是按“車”字草书变化来的,最后一笔是竖横连写,后来国家要简化汉字,所以一些草书字体被“楷化”了,比如“东”和“東”。
这个笔顺是简体字笔顺
按照草书写法,如车字,只有偏旁是草书笔顺,而楷化的车字笔顺不一样
不过这是简化字,规定写法就是规定写法,没什么道理好讲的。搞简化字的人不一定懂书法。
你知道的,外行领导内行,经常这样
因为确切的说,古人的笔顺就多种多样,简化字之后对古代笔顺的修改统一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上依然保留了一些“特例”,即不符合先横后竖、先中间后两边等系统性的规定。
现行的规范字笔顺出现的时间其实非常晚,1998年对小学课本的笔顺进行过修订,如果有80后的知友可能还有印象,我们小学课本中“火”的笔顺是左点,撇,右点,捺,遵从先左后右的书写顺序。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汉字的笔顺都会有细微差别,比如台湾、香港和大陆,同一个字的笔顺有些就不太一样,比如“成”,最后两笔是先写右上角的点,后写撇,和大陆截然不同。日本的小学汉字课本中笔顺差别的字就更多了,比如“王”、“右”、“成”等等。
不同时期的汉字笔顺也不一样,可以考证的是宋代和元代的不一样,元代和明代的不一样,明代和清代的也有不一样。唐代的书法著作中基本没有涉及笔顺规则,但推想可知,唐代与宋元明清肯定个别字的楷书笔顺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越古的笔顺,行书和楷书的差别越小,比如古代的“右”、“有”、“成”等等楷书和行书笔顺是一致的,这是出于书写便捷的需要;另外一个影响是字源,古代很多字笔顺不同是由于造字法的不同,比如“戌”和“戍”的笔顺不同。
规范汉字笔顺,对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规范有很大帮助,用几个简单的法则就可以套用到绝大多数的汉字中来,但是也失去了传统和多样性,有利有弊,整体上利大于弊吧。很多朋友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笔顺写起来不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angkeke.com/post/4318.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