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陆军战况如何? - 知乎
其实甲午战争与其说是 清日战争,还不如说是淮日战争。战场主力就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对战日本。北洋水师又是公认的李鸿章的政治资本。
1、将领。甲午战争时期,淮军已经是第二代将领了,比之第一代,算了,不比也罢。丁汝昌虽然是陆军转海军,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一直被刘步蟾等海归派看不上。但至少人家多次接军舰回国,也在各国海军以及德国造船厂见识过。而陆军呢,因为袁世凯非常“识时务”的提前告病回国,派了叶志超这么个玩意。我相信很多对甲午战争只有耳闻的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但是绝对不知道叶志超。其余几个将领,左宝贵,还有个阿什么的忘了,因为穿着黄马褂亲自在城墙督战,然后被炮轰致死。
2、不得不说,淮军的第二代士兵还是给力的,奈何架不住有这么个傻缺将领。崖山和平壤相继失守(或者说大撤退)。叶志超在兵力优势,又占据易守难攻的地势。他想的不是如何据守反攻,而是想着怎么平安撤退。转头写了封信给日本将领:朝鲜将成为不设防城市(按照当时的战时潜规则,不设防城市是不能武力攻取的)。但是你好歹找个靠谱的人去送啊。送信人随手把信给了一个普通的日本下级军官。那军官中文二把刀,一看:卧槽!不好,清朝军队要跑。于是,日军连夜截断后路,撤退就变成了溃逃。
3、要说陆军最大的贡献,那就是日本歼灭北洋水师时,陆军的超级助攻。坚守威海卫炮台的陆军,别说抵抗,跑路前能打一发炮弹都是给你丁汝昌面子了。于是堆积成山的大炮,新式枪支无数的弹药和炮台的最新克虏伯大炮都变成了日本进攻北洋水师基地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战争大清帝国陆军战况战绩尚可,不算惨败,如果开始就有慈禧太后领导,至少能打个平手。
第一,在朝鲜略败,抵抗激烈。
第二,在辽东半岛胜败略败,抵抗勇猛。
第三,在山东半岛胜负参半,日军不见优势。
第四,日军若继续进攻,中日会进一步两败俱伤。
太后以换帅指挥陆军顽强抵抗、收拾残局,顾全大局,结束中日战争,避免了更大损失。
甲午战争分为海、陆两个大的战场,而陆战分为三个子战场:
1、朝鲜战场,直接负责人叶志超,背后是李鸿章,但是考虑到没有电台,李鸿章作用不大。
2、辽东战场。先后负责人宋庆,吴大澄,刘坤一。
3、山东战场。直接负责人巡抚刘秉恒。
这三个战场中表现最好的是朝鲜战场。去找这一本书北洋海军新探——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里面有一篇论文《从《邱凤池解运炮弹子药雷电清折》看平壤之战》,最新的考证是朝鲜淮军弹尽粮绝了,撤退被埋伏,结果变成溃败。
辽东战场总体上是遇敌既溃。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刘坤一接到命令拖了一个月才去接手战场,之后过来的吴大澄直接被日本的劝降书吓的不敢出战。
山东战场打了一瓶酱油。李秉恒总有比日本军队路过的更加重要的地方要守卫,所以他总是在日本不经过的路上严正以待,等待从没有出现的日本部队,最后他带2万人的部队做了甲午战争的”带刀观众“。
其实在朝鲜的表现还算过的去,平壤之战一度给日军打的弹尽粮绝。如果主将不是叶志超而是别人估计能撑到增援赶到吧(就是北洋舰队打黄海海战之前送的那波人。)。平壤之战惨败的最大恶果就是把大清能打的那点人也就是淮军精锐全都折在朝鲜了,而偏偏这些人很多就是驻守旅顺要塞的部队,导致旅顺后来的守军都是临时招的人,这帮人能指望他们开两枪对的起皇上都不错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日军在中国境内势如破竹的原因。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angkeke.com/post/409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