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的钟表要取代已经为人类服务了数个世纪的日晷已经事在必行
时间!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时间度量,就是天文学最直接的应用。
我可以理解题主所感受到的“‘天文学’是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的科学”,但是实际情况确实不是这样的。
天文学几乎是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唯一的科学,这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天文玄远,和诸如宗教信仰之类的神秘内容关系紧密;另一部分则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天文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才使得天文学得以先于其他科学而发展起来。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支就是历法。
在一个很广泛的意义上,历法是指一套设计出来用以记录时间段的制度。我们今天大部分度量单位,比如1米的长度、1克的质量、1牛顿的力……本质上都是人为定制的。然而人类发展的早期,在计量时间的标准选择上,人们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人类天然能选择的报时“装置”只有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甚至一些宗教徒认为天体被创造出来本就是为人类报时的——这是多么可爱的自大啊。
在《周髀算经》里,月与日合为一月,从合至合则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从旦至旦则为一日也。日复星为一岁;冬至日出在牵牛,从牵牛周牵牛则为一岁也。
明确记载了合朔定月、太阳引起的昼夜定日,太阳在恒星背景的运动定年。这一基本关系虽然有这样那样细节的不同,但是全球各地均不能或免。古埃及以天狼星偕日升定年,古巴比伦以新月为每月开始,不同的民族又有用日落、子夜、日出为一日之始的……所有的这些,不过是异曲同工而已。我们日常熟知的时间概念——日、月、年,都来自天文学,这是天文对我们深入骨髓的影响。天文授时
天文对时间的影响首先是天文授时。
比如日、月、年三者里面最基本的单位日,或者说一昼夜。一昼夜时间不太长,也不太短,还可以细分为小时、分、秒。昼夜交替源于太阳,而根本上说是地球自转——当然古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但这不妨碍他们把地球自转作为最初的授时装置使用。日晷就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日晷看似使用太阳定时,实际上利用的还是地球均匀精准的自转。世界上最早的日晷(大约公元前1500年)
现在来说,日晷分好多种类,我们最常见的是赤道式日晷,大概这样:
日晷两面刻画等分的刻度,倾斜角度等于本地纬度。学会制造这个东西的前提是你大体搞清楚了天赤道、太阳周日运动之类的概念。现在的角度看这些概念已经不太难了。但率先做出赤道式日晷的文明肯定曾经在世界独领风骚。
如果你想弄一个看起来更简单的地平式日晷:
你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刻度不均匀,想做好需要的天文知识只有更多。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更加奇奇怪怪的日晷:
非只日晷,还有供晚上使用的星晷、月晷。铜镀金圆盘日月星晷仪
时、日依靠天文授时,月以可观测的朔望为准,年的长度是以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进而计算某一节气来实现度量——中国和埃及都很擅长这项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天文学曾经很直接的应用。天文钟
一把尺子不能校正自己,天文授时的同时人们也尝试制作一些脱离天文的授时工具。其中比较典型的可能就是水钟、沙漏之类的器具靠介质均匀漏下的装置了。
水钟在中国被称作滴漏,《礼记》之中专门安置了一个官员来掌管漏壶,叫做“挈壶正”,可见古人的重视程度——当然,另外的原因是滴漏使用比较麻烦,每个漏壶制作都非常精细,还要配几十根不同的“刻箭”。每天使用的刻箭被要求合于天象,具体来说就是指因季节变迁不断变化的昼夜长短。
但是人们认为这还是不够的。在东汉时候,我国科学家张衡做了一个新东西,叫浑天仪。浑天仪用滴漏滴下的水来驱动,可以反过来模拟天象。至(汉)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随月虚盈,依历开落。
这个浑天仪能够模拟星星升落,还可以显示当日月亮盈亏。可以说非常66666了。张衡以后,我国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制作类似的天文钟——当时一般叫浑象的。历代浑象一览
说是浑象,其实本质都是天文钟,都可以模拟天象和报时。一行所做的开元水运浑象能看年月,有击鼓报时装置。张思训的太平浑仪还能报昼夜长度,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就更是此类天文钟的巅峰了,能报时间、更点、星辰出没等等——整座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生生做成了一座小楼。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之后,新的形式的钟表得以出现,但是人们对制作一个全能型机器报年月日的热情并没有消退,不过引领风骚的由东方变为了西方。
西方有各种盘面复杂的天文钟——最有名的无疑是布拉格的那一个。布拉格天文钟
布拉格的天文钟在1410年由钟表师傅Mikuláš of Kadaň和Jan Šindel制作,后者是查理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第一个提到布拉格天文钟的记载是在1410年10月9日。大约在1490年,天文钟加了日历表盘,外观上加了歌德式的雕塑。
天文钟通过复杂的刻度、指针以及内部的齿轮结构,可以直接读出年月日和一些恒星、星座位置。
布拉格天文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显示各种天文资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时显示使徒和其他移动雕塑;下部的日历盘代表月份。天文钟盘面具体使用方法可以看我以前的答案:天文钟的盘面怎么看?
说实话,靠指针和表盘看日月年啥的确实不是很方便,而且表盘真的太乱了。几百年后,人们也是终于想明白了,干脆拆成万年历显示多省事……
时至今日,不少钟表都可以实实在在的显示万年历,除了复古风没人用老式天文钟的指针系统了。还记得被天文钟表盘支配的恐惧吗?
易读性简直没法比……
再往后,我们有了手机……均时差
精密钟表发展迅速,在有些方面,就比较尴尬了——钟表太准,人们发现以前赖以授时的尺子,也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好像也不是很准。
机械的钟表要取代已经为人类服务了数个世纪的日晷已经事在必行,然而由日晷读出的时间居然和钟表读出的不一样!为了区别时钟的时间和日晷的时间,人们不得不规定出两个概念:视太阳时(或真太阳时)是经由日晷显示的太阳时,而“平太阳时”是由钟表显示的平均时间。前者可以比后者的快16分33秒(大约在11月3日)或慢14分6秒(大约在2月12日)。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二是因为黄道与赤道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
从1834年起,因为大多数的船舶都有了准确的计时器,所有的时间显示改用平太阳时。只有在需要视太阳时的特殊观测场合,则用一个叫均时差的东西修正。均时差变化
也许题主现在看时间都是只看平太阳时了,但是就真的没有均时差的用武之地了么?不是的。你看这张照片:
这是在固定时间——当然是平太阳时——拍摄的照片,因为真太阳时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一年之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叫做“日行迹”或者“8字线”的东西。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拍,不过太麻烦了,要拍一年才能出效果图。这也许可以算是天文学的一个在生活中偏门的应用吧。
相比之下,诸如通过月相变化判断潮汐、通过节气(太阳运行或者说,地球公转)判断季节以进行耕作等天文学的应用,实在是太基础和日常了。不再赘述。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liangkeke.com/post/1908.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